昔日皇后为昭仪时,曾与今上在长安城郊三百里外的万年宫避暑。一日深夜,万年宫突然走了水,千钧一发之际,正是薛仁贵将军冒死登门呼和,才救了圣上与昭仪于危难之中。
可以说,薛仁贵将军对二圣有救命之恩。而今时今日的朝堂斗争,往大了说,不过游走于是帝后二人权利之间的制衡,然而有了万年宫之事,今后无论二圣中的哪位,面对薛将军时,都会多了几分厚待恩泽。
可所有的道理李白都懂又如何?他就是看不惯官场上人人争相巴结奉承的做派,摧眉折腰,奴颜谄媚,当真颜面尽失。
还有一个原因,纵然薛仁贵将军人人功勋卓著,可是提起他,李白心中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儿。
昔日铁勒九部屡犯大唐边境,薛仁贵将军三箭射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本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是薛仁贵将军为了永消后患,将已经投降了的十三万铁勒人,就地坑杀。
大唐律令,杀一人便要偿命。在李白看来,那杀十三万人,岂不是不折不扣的杀人魔头。面对这样人,他实在无法低眉顺眼地去叫一声:“薛伯伯。”
李白也曾把这些想法告诉李忠达,李忠达斥他不知战场残酷,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李白正色言称,圣人有云穷寇莫追,十三万铁勒人既已投降,依旧要将其坑杀实在是残忍至极,有违仁德之心。更何况他们人人皆是精壮男儿,都有父母妻子……
李白还未说完,李忠达先是一愣,然后一挥袍袖,斥骂李白读书读得不好,却把文人的酸腐之气学了个十足十。
纵然心头有诸多不愿,过了几日薛将军寿辰的时候,李白还是随着父亲去了薛府。
原因无他,无可奈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