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镇工坊深处,空气因高度集中的能量而显得格外凝重。
陈瑜暗红色的身躯伫立在经过多次迭代优化的维度传送仪前。
他猩红色的光学镜头以远超人类视觉的频率持续扫描,锁定在中央的能量焦点区域,那里的幽光正随着能量的精确注入有规律地扭曲、闪烁,呈现出一种受控制的不稳定状态。
此前的实验已成功验证了信息与小质量样本的传递可行性,但始终受限于能量供给和谐振精度,未能打开一个足够大、足以让具备工程实用性的物资单位通过的稳定裂隙。
能量输出的上限、谐振频率与本地物理规则耦合时的微小偏差,以及维持通道稳定所需的高额能耗,是摆在面前必须逐一解决的技术障碍。
通过对积累的海量实验数据进行近乎穷举的推演与模拟,陈瑜构建了多个高度拟真的能量-空间模型。
他清楚地意识到,要实现下一阶段的突破,必须执行一次经过精密计算、大幅提升能量层级的注入协议。
他已经充分计算过相关数据,建立了数据模型演算各种可能性。
所有潜在风险,包括能量回路过载阈值、空间结构耐受极限,以及失败情况下的能量泄散路径,都已在他的模型中反复演算,并配备了相应的缓冲与安全机制。
“执行能量注入协议。”陈瑜的合成音在工坊内响起,平稳而确定,不带任何犹豫。
他庞大的机械体与传送仪控制核心建立了更深层的物理连接,数根特制的粗导能线缆从他背后的专用接口延伸出来,与主控台的关键节点紧密对接。
这使得他能够以更高权限和更精细的控制粒度,直接调节即将释放的能量洪流。
指令下达的瞬间,工坊内的辅助照明系统自动调暗,将电力优先供给核心设备。
墙壁与地板内嵌的能量导管发出逐渐升高频率和强度的嗡鸣,稳定而持续。
肉眼可见的、愈发浓郁的湛蓝色能量流,如同被精确引导的巨流,沿着强化后的路径奔腾汇聚,被高效导入传送仪基座中经过扩容和加固的核心能量池。
传送仪中央的多层环形结构开始以远超以往的速度同步旋转,精密校准的运动轨迹在空中留下残影。
悬浮在环内的几何符号被充沛的能量激发,亮度和复杂程度急剧上升,发出一种高频但并不刺耳的呼啸声,那是能量高效运转时固有的物理声响。
空气中,臭氧与受热金属的气味变得更加明显,这是高能环境下的正常现象。
陈瑜视野侧边的悬浮界面中,瀑布般刷新的数据流和动态模型显示,能量读数正沿着预设的最佳曲线稳步上升,精准贴合理论轨迹。
多个关键参数,如空间曲率张力、局部能量密度和背景辐射水平,均已进入此前未曾触及的高负载运行区间,但所有数值仍严格控制在已验证的安全边界之内。
系统反馈与他模型预测高度吻合,表明整个过程仍处于他的精密掌控之中。
“核心能量场稳定性维持在百分之七十三阈值。局部空间曲率波动超出基准模型百分之十五,处于预案B预测范围。”伺服颅骨用单调的电子音汇报实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