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动力甲的核心输出和结构强度远超制式型号,内置辅助系统与士兵的强化神经紧密耦合。
主武器的杀伤力、射程和可靠性都经过极致优化,足以应对各种已知的重型威胁。
根据伊格尼丝的评估,在标准遭遇战条件下,一名这样的护教近卫军士兵,其综合战斗力足以媲美,甚至在某些特定战术场景下超越阿斯塔特修会的普通战士。
“单兵效能对标阿斯塔特…虽然是基础型号,但总算没浪费那些陶钢和精金。”
陈瑜的合成音里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类似成就感的波动。
这支部队既是他武力的象征,也是他在危机四伏的战锤宇宙推行各种计划的底气所在。
伊格尼丝在报告中强调,这支三千人的近卫军团是陈瑜在战锤世界立足的根本,是执行其意志的绝对基石,也是最核心、最不容有失的军事资产。
她特别指出,曼恩小队在营地有限活动范围内所见到的巡逻单位和哨位,不过是这支庞大力量的冰山一角。
这是她出于安全保密和便于管理的考虑,有意将访客的活动范围限制在非核心区域的结果。
真正的防御重心和主力部队,部署在更外围的关键地形和遗迹入口的纵深阵地,构筑起外人难以窥其全貌的钢铁壁垒。
“谨慎的安排。”
陈瑜评价道。
“让客人看到该看的就够了。底牌,总要留一些。”
他关闭伊格尼丝的报告界面,工坊重新陷入设备低鸣的寂静,但他脑海中的运算却愈发澎湃。
消化完伊格尼丝传来的所有信息,陈瑜的思维核心开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局势评估与未来规划整合。
他高大的身躯转向主控台,目光扫过维度传送仪稳定运行的参数。
“老伙计,看来我们的‘钥匙’算是初步成型了。”
他像是在与伺服颅骨分享进展。
在维度传送技术方面,曼恩小队的成功往返标志着最关键的技术障碍已被初步攻克。
实证数据表明,尽管传送过程对有机体和精密植入体仍会造成显著的生理与神经压力——这点从曼恩小队成员抵达后的反应可见一斑——但通道的稳定性和启停的可控性已得到基本验证。
“能量消耗还是太大…对生命体的副作用也需要优化。”
他调出传送过程的能量流曲线,自言自语地分析着。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在他心中变得清晰而具体:首要任务是优化庞大的能量消耗结构,提升利用效率;核心目标是减轻乃至消除传送过程对生命体及精密设备造成的功能性紊乱与副作用;同时要着力提升通道在开启期间的稳定性,逐步延长其可持续时间。
所有这些技术改进,都指向一个明确的远期目标——为未来可能进行的大规模物资或成建制兵力跨维度投送,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刻,工坊内维度传送仪持续的低沉嗡鸣已成为恒定背景音,但陈瑜的感知系统从未松懈,运行参数最细微的波动与差异,都被他精确记录、归类并纳入分析模型进行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