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传送实验的成功,为陈瑜的跨维度研究计划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证数据。
曼恩小队的顺利往返,标志着维度传送仪从理论验证阶段,正式迈入了初步的实用性测试阶段。
然而,陈瑜并未被成功的表象所迷惑。
他的逻辑核心依然保持冷静,清晰地认识到,这不过是漫长研究道路上的一个节点。
前方依然有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技术细节尚待优化。
返回战锤世界,亲自调查那座发现传送仪的古代遗迹,并正式处理晋升贤者及相关事务,是陈瑜既定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但他深知,此事绝不能操之过急。
一次成功的实验,还远不足以支撑他进行如此重要、且可能长期离开的跨维度行动。
他需要更充分的技术储备,以及更周全的安排。
眼下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消化此次活体传送所积累的海量数据。
陈瑜将大部分计算资源投入到对数据流的深度解析之中。
他一遍遍审视传送过程中能量注入的每一条曲线、空间谐振的每一次起伏,以及曼恩小队成员各项生理指标的细微变动。
主控台上,复杂的三维波形图与瀑布般的数据列表持续滚动,映照在他猩红色的光学镜头中。
工坊里回荡着他低沉的合成音,像是与悬浮一旁的伺服颅骨交谈,又像是思维过程的无意识外化。
“老伙计,你看这里。”
机械手指点向能量曲线上一个突兀的陡峰。
“第三阶段注入时出现了小幅异常溢出,这部分能量被白白浪费,毫无意义。”
他略作停顿,仿佛在等待回应,随后又自行接续。
“导流结构必须重新设计,现有的方案太过粗糙,承载不了跨维度级别的能量洪流。”
视线转向另一组空间谐振稳定性的数据。
“谐振频率在维持期间存在周期性衰减,波动幅度超出了模型预测。”
他继续自言自语,镜片微微闪烁。
“是我们的锚定算法精度不足,还是本地空间本身存在某种尚未探明的‘湍流’?”
“这个问题不解决,通道的长期稳定就无从谈起。”
最后,他调出曼恩小队成员的生理报告。
“神经电信号在重组阶段出现大规模紊乱,虽可逆转,但恢复耗时过长。”
“这说明现有的生命维持场效果有限。”
他像是向伺服颅骨陈述结论。
“看来单纯的能量护盾还不够。”
“我们得开发一种能同步稳定生物神经网络的技术,或许……可以从灵能抑制器的原理中逆向推演。”
他必须从庞杂的信息中梳理出脉络,识别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能量损耗点。
将此次宝贵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下一次技术迭代的坚实基础。
经过深入分析,陈瑜发现,尽管传送在宏观上取得成功,但能量利用效率远未达到理论最优值。
大量能量在维持通道稳定和对抗未知空间阻力的过程中被消耗。
“能量损耗主要集中在相位转换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