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瑜同时推进着几项工作:他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分析“獠犬”套件和“撕裂者”链锯剑传回的实战数据,一边等待着两批零部件的到位。
军用科技方面表现出了他们高效的工业能力。
虽然他们的工程师对某些设计标准,特别是那种不刻意追求轻量化,反而注重结构强度和环境适应性的设计思路不太理解,但他们还是在一周内就完成了所有外包零件的制作,并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废镇工坊。
这些零件做工精良,完全符合要求。
另一边,死亡世界基地的学徒们则花了更多时间。
期间陈瑜收到了好几次技术咨询,都是关于材料处理和能量回路稳定的问题。
他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查技术手册和标准流程。
最后,当那些带着哑光的陶钢装甲、运行平稳的等离子反应堆和精巧的护盾组件通过传送仪送达后,陈瑜检查发现,学徒们做的东西虽然还能看出些生疏的痕迹,但完全符合标准。
甚至在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上,还多了点他们自己的小心思。
所有零件到齐后,陈瑜开始了原型机的总装工作。
他庞大的身躯立在宽敞的工作区内,数根灵巧的机械触手从他背后和袍袖下精准地伸出,如同拥有独立意志的精密工具。
组装严格遵循逻辑顺序。
首先,来自死亡世界的坚固线性框架被吊装到位,作为整台机体的骨骼。
接着,复杂的液压传动系统和成束的电子肌肉被逐一嵌入框架的预留槽位并完成固定。
随后,来自军用科技的辅助零件被高效地集成进去,用于连接和包裹这些核心部件。
最关键的动力与防护系统被留在了最后。
那台哨兵级别的等离子反应堆被小心地嵌入躯干核心位置,多层陶钢装甲板随后被铆接在关键部位。
最后,结构精密的护盾发生器被安装在反应堆上方,并与主能源完成对接。
整个过程中,陈瑜的猩红光学镜头稳定地扫过每一个部件,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扭矩、密封性和电路连通状态。
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有机械触手稳定运作的嗡鸣、金属构件结合时沉闷的撞击声以及工具发出的规律声响。
数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后,所有系统初步整合完毕。
几天后,一台四米高的动力甲静静地立在工坊中央。
被特意漆成暗红色的陶钢外壳包裹着它结实的躯体,线条简洁而有力。
在其头部的监视器上,陈瑜还恶趣味的加了一根独角,尽管那是通讯天线。
背部的等离子反应堆发出低沉的嗡鸣,显示着充足的动力储备,手臂末端的武器接口空着,随时准备安装各种武器。
虽然它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但那份沉静中却透出一种令人屏息的压迫感。
(动力甲与驾驶员的尺寸对比,我按土星型写的,但别当它真是土星,只是尺寸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