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创作完毕(1 / 2)

在顾远原本的预想中,阿米尔的救援行动完全于依赖当地一个秘密妇女组织的帮助。

这个灵感来自顾远在难民营遇到的一位阿国女教师,她告诉顾远:

“战争中的阿国,许多拯救行动是由女性完成的,她们在当权组织的眼皮底下建立了一张互助网络。”

而顾远增加这个设定有几个好处。

一是增强现实逻辑。

二是凸显本土力量,弱化东方主义视角的潜在争议。

但也有明显的坏处。

那就是会削弱原著核心的个人救赎弧光与情节张力。

“不,不能这么写。”

顾远摇了摇头,否决这个设想。

因为如果让阿米尔的救援行动完全依赖于当地互助组织,固然合理,但是会偏离原著的叙事内核。

毕竟《追风筝的人》本质是一部私人化的良知叙事。

阿米尔的救援不是宏大的人道主义行动,而是针对哈桑的私人承诺。

他的犹豫、挣扎以及最终的决心,都是个人良知与懦弱的对抗,这种私密的觉醒是原著的灵魂。

顾远的思绪飘回难民营,想起当时那位女教师坚毅的眼神。

她们确实在战火中建立了互助网络,但这不意味着外来者就能坐享其成。

“也许……需要找个平衡点。”

顾远调出剧情设计的文件夹,新建了一个救援情节设计的文档,开始打字。

“当地妇女组织可以提供必要但不越界的帮助。”

“告知阿塞夫的据点位置和活动规律,提供平民服装和少量当地货币。”

“告知进出当地城市的相对安全路线,在事后协助安排离开的车辆等等。”

“但所有关键节点必须由阿米尔独自完成。”

“独自潜入据点寻找索拉博,独自面对阿塞夫,承受那场救赎性的殴打,与索拉博共同经历生死时刻等等。”

“这样既尊重了现实。”顾远继续思考,“又保住了原著最动人的部分。”

“一个人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过错,没有人能替你完成救赎。”

他想起纳迪尔曾和自己说过的话:“我们不需要救世主,我们需要的是理解。”

这句话此刻有了新的含义。

“阿米尔不是去拯救谁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去完成自我救赎的普通人。”

“妇女组织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她们只是在尽己所能地帮助同胞。”

这个设定让顾远感到满意。

它既避免了西方思维中的救世主叙事范式,又不会让阿米尔的救赎变得廉价。

“最重要的是。”顾远在文档最后写道,“救赎从来不是一场华丽的冒险,而是一条充满恐惧、犹豫,却不得不走的荆棘之路。”

“阿米尔会害怕,会想放弃,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

这个认知让顾远对小说接下来的基调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他要写的不是一个英雄的传奇,而是一个普通人的勇气。

那种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

窗外,夜色渐深。

顾远关掉文件夹,准备睡觉。

明天的创作将从这个平衡点开始。

……

阿米尔的回归是一次笨拙的,充满恐惧的旅程。

最新小说: 大学刚毕业,我住进高中女老师家 恶女穿炮灰,在狗血文带飞祖国 全球异能:只有我在修仙 禁欲大佬诱她缠吻,装穷前夫悔哭了 美女总裁请放心,公司除了我一切正常 心心相印 六个阴鸷反派沦陷后,女配跑路了 渣夫护寡嫂?重生大小姐改嫁随军 攻略对象而已,难道哥哥们都当真了 被他吻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