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大学哪些事 > 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

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1 / 2)

走进江城科技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办公楼,三楼西侧的****办公室窗明几净。窗台上摆着一盆修剪整齐的文竹,叶片间还夹着几张泛黄的便签,上面记着 “2023.10 核对深圳研究院设备清单”,“2024.3 阳光研究院资产处置收尾” 这样的字迹,这是我回到科技转化中心工作后,每天随手记录的工作节点。从最初接过 20 多个驻外研究院协调管理工作的交接本,到如今能清晰报出每个研究院的核心项目、对接企业,时光在一本本厚重的工作台账里悄然溜走,转眼便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

岗位转型:从 “管理者” 到 “守护者” 的身份切换

当我踏入****办公室的那一刻,我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令人瞩目的景象:20 多份厚重的研究院档案整齐地堆放在桌子上,仿佛是一座座等待探索的知识宝库。

这些驻外研究院分布在全国 10 多个省市,它们就像散落在各地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有些研究院扎根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犹如科技的先锋队,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的落地生根;有些则驻守在传统工业基地,宛如技术的守护者,致力于帮助当地企业完成技术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有一些深入县域地区,如同农业科技的使者,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每一份档案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里面详细记录了从研究院筹备、团队组建到项目落地的每一个环节。然而,这些档案中也隐藏着许多待解决的难题,它们如同迷雾一般笼罩着这些研究院的发展道路。

有的研究院因为当地政策的调整,导致项目推进受阻,原本顺利的计划被迫中断;有的团队由于核心成员的变动,出现了技术断层,使得研究工作陷入困境;还有的研究院因为与学校本部沟通不畅,导致资源对接滞后,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更为普遍的问题是,当地政府领导频繁跟换,往往会给研究院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新领导可能对研究院的工作不够重视,或者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开办经费迟迟不能到位,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

“这些研究院就像学校撒在外面的‘种子’,得精心呵护才能长成‘大树’。” 当时的中心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说。为了尽快摸清情况,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把 20 多个研究院的档案逐字逐句读了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问题、需求和待跟进事项。遇到不理解的技术术语,就抱着档案跑到相关学院找专家请教;碰到政策疑问,就主动联系当地科技部门了解细则。那段时间,我的办公室里总是堆着高高的档案袋,桌上的保温杯换了一次又一次热水,直到把每个研究院的情况都装进心里,才开始制定针对性的协调方案。

阳光市研究院的善后工作,是我接手的第一个 “硬骨头”。这个研究院因当地产业规划调整,需要终止合作并完成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很清楚,善后工作远比新建难,既要保障学校的资产安全,又要妥善安置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还要维护好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不能因为研究院终止就影响学校的声誉。

第一次去阳光市研究院时,我特意提前半天出发,路上反复翻看研究院的资产清单和人员档案。到达研究院时,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收拾东西,脸上满是失落。“我们在这里干了五年,眼看项目要出成果了,怎么说停就停了?” 一位负责技术研发的工程师红着眼眶对我说。我没有急着谈工作,而是先坐下来听他们讲这五年的经历,从最初顶着烈日跑企业调研,到熬夜攻克技术难题,再到看着第一条生产线顺利投产,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大家的心血。

那天,我和工作人员聊了整整一下午,把他们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回到学校后,我立刻牵头召开协调会,联合资产处、人事处等部门制定方案:对于可移动的科研设备,联系物流专线运回学校本部或调配给其他有需要的驻外研究院;对于无法移动的固定资产,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后依法处置;对于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优先推荐到学校合作企业或其他驻外研究院工作,愿意回校的则协调相关部门安排岗位。为了让方案落地,我又先后五次往返阳光市,对接当地政府办理资产过户手续,陪着工作人员去新单位面试,直到最后一位工作人员找到合适的岗位,最后一台设备顺利运走,才松了口气。

临近退休,我早已卸下所有的行政职务,只负责些日常的协调管理工作。然而,每当年轻的同事们遇到驻外研究院的相关问题时,他们依然会习惯性地来到我的办公室,与我一同探讨交流。

每当这时,我总会微笑着迎接他们,然后从抽屉里翻出那些早已被岁月尘封的工作台账。这些台账记录着我曾经在驻外研究院工作时的点点滴滴,每一页都承载着无数的经验和教训。

我会与年轻同事们一起仔细翻阅这些台账,共同梳理其中的关键信息和重要细节。我会耐心地告诉他们:“每个驻外研究院都有其独特之处,它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人员构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套通用的方案来解决所有问题。”

接着,我会强调深入了解需求的重要性。我会说:“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沉下心去,倾听各方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会鼓励年轻同事们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我会说:“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要害怕犯错,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余热发光:在专业深耕中追逐未竟的梦想

“卸任行政职务并不是意味着‘退休倒计时’的开始,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一种换个方式继续‘充电’的机会。”这句话就像一句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即使离开了行政岗位,我依然可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的热爱。

如今,没有了行政事务的束缚,我终于能够重新拾起年轻时的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每天清晨,我依然会像过去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办公室。一进门,我会先泡上一杯热茶,然后打开电脑,浏览最新的行业期刊,了解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午休时间也变得与众不同。过去,我总是忙碌地接电话、开短会,但现在,我可以抱着专业书籍,在会议室里静静地阅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这种宁静的阅读时光,让我能够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下班后,我也不会急着离开办公室。相反,我会留在那里,整理一天的笔记,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写成一篇篇心得体会。这样的总结不仅有助于我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虽然卸任了行政职务,但我对专业的热情并没有减退。相反,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追逐着知识的脚步,不断为自己“充电”,期待在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有一次,我在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时,发现很多论文都提到 “校企信息不对称” 的问题,但很少有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解决方案。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帮材料学院对接企业的经历:当时学院有一项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专利技术,性能优越但成本较高,企业担心市场接受度不敢投入生产。我带着技术团队跑了十多家企业,了解他们的生产需求和成本预算,又回到学校和科研团队一起调整技术参数,最终找到了 “性能达标、成本可控” 的平衡点,促成了技术转化。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于是,我开始系统梳理自己多年来参与的科技合作项目,从项目对接、技术谈判到成果落地,把每个环节的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撰写第一篇论文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我特意跑到图书馆查阅了近十年的行业报告,又联系了三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同行专家请教。初稿完成后,我反复修改了八遍,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逻辑框架,都逐字逐句打磨。当收到核心期刊的录用通知时,我拿着邮件看了好几遍,心里又激动又感慨,这不仅是一篇论文的成功,更是对自己专业追求的肯定。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陆续撰写了四篇论文,内容涵盖驻外研究院管理模式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等多个领域。每一篇论文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加班的夜晚,藏着一次次实地调研的奔波,也藏着对科技事业的热爱。让我惊喜的是,这些论文发表后,不仅被同行引用,还被学校用作科技成果转化课程的案例教材。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拿着我的论文来找我,说 “您写的案例特别接地气,学生们听了都很有启发”,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梦想。年轻时因为忙于行政工作,错过了几次申报机会,眼看就要退休,我心里总有些遗憾。同事们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 “您的经验和成果都够,试试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开始准备申报材料,整理工作业绩、论文成果、项目证明,每一份材料都精心准备,光是业绩报告就写了三万多字。

评审过程比我想象的还要严格。面试时,评委们针对我的论文观点、项目经历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有的问题还很尖锐。我没有紧张,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当评委问我 “临近退休为什么还要申报正高职称” 时,我说 “不是为了头衔,而是想证明自己一辈子都在追求专业进步,也想给年轻同事做个榜样,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两个月后,当学校人事处打电话通知我 “评审通过” 时,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工作台账。挂了电话,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年轻同事们匆匆忙忙的身影,眼眶突然湿润了。这个迟到了多年的荣誉,不仅圆了我的梦想,更让我明白:人生没有 “终点线”,只要保持热爱,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发光发热。

最新小说: 我为皇帝傲啸西晋 陛下管管吧,六皇子又发疯了! 七个前任求复合,四个现任等上桌 你一个猎户,逐鹿中原合理吗 我在玄幻世界只手遮天 无人知晚安 雪花融化的那一刻 天地无殇 夜升棺 术士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