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梦还楚留香 >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十)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十)(1 / 2)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率50万人出征,太子留守南京,皇长孙留守北京。五月,发现了鞑靼部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每人自带20日粮食,率轻骑疾驰。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wo)难河与本雅失里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阿鲁台部,激战数日,阿鲁台战败逃遁。朱棣估计敌人可能贪图辎重,必会前来劫掠,便设下埋伏。明军班师时,果然有人来袭。霎时伏兵四起,敌人溃逃,被俘有几十人。朱棣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鞑靼部的势力被削弱了。

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剌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六月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相当,直到傍晚敌人才败走。

十三陵石牌坊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

朱棣五次对蒙古用兵,目的在保证边境的安宁,国内的安定。然而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 岁。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他的江山得于马上,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但是同时,他又是一位重视文化的皇帝,其功绩不逊于历代名君,因而死后被谥为”文皇帝”。

朱棣君临天下之后,尊儒纳士,编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疏通了大运河,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这些成就,足以令成祖傲视古今。

三千文士修大典。永乐元年(1403)七月,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他雄心勃勃,想要永乐大典

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特命大才子解缙负责,要求”毋厌浩繁”,尽量收罗。第二年十一月,解缙将编纂好的图书进呈天子。朱棣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赏赐解缙等147位有功人员。

然而不久,朱棣发现这与他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是还有许多典籍未能收录。于是朱棣决定重新编修,并任命靖难功臣姚广孝以及刑部侍郎刘季篪(chi)和解缙总其事,前后参与者近3000人,可谓人才荟萃、人文盛事。朱棣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命在文渊阁开馆修书,由光禄寺供给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渊阁中的书籍尚不完备,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吏四出购求典籍,”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正是在朱棣的关注和支持下,3年之间,大典得以编纂完成。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大功告成,姚广孝等人将《永乐大典》进呈朱棣。《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了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1000卷。《永乐永乐刻本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永乐大典》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永乐朝《永乐大典》只有一部正本,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运到北京。朱棣曾经打算将《永乐大典》付印,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艰难之至,不得已放弃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宫三大殿失火,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竟然奇迹般的幸免于难。有了这样的教训,世宗意识到光有一部正本太危险了,遂命108个书生抄写大典。这些人每日人抄3页,历时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于皇史■。只可惜正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毁于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时期只有9000余册,少了近3000册。后来被儒臣们私自盗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时不是被烧了就是被掠往国外,至今偶尔会在一些拍卖会上发现《永乐大典》的踪影。据估计,存世的《永乐大典》约800册,只是原来的3%左右。建国以后,中华书局曾将《永乐大典》存世残本予以影印出版。

最新小说: 谁来治治他 生存世界的富一代 每天被迫和九千岁秀恩爱 神宠又给我开挂了 八零福气俏农媳 八零媳妇又甜又飒 男人使用手册 你的来电 被揍就能变强 穿越之春暖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