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总说(1 / 2)

1. 传统兵器「九长九短」

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

2.《周礼?夏官司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先郑云:「戈、殳、戟、酋矛、夷矛。」

3.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弓制>:「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4.南宋永嘉年间<张协状元>第四十八:「前ri两个小人,一个道欠钱,一个道不欠钱,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会白厮打。」

5.元曲中大量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说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禅。但仍未见详细内容。

6.明何良臣《阵纪?束伍》:「授器之要,因其短长编列之,宜随其地势,每以枪、筅、弓、弩、标、铳为长兵,刀、镰、叉、钯、牌、斧为短器。」

7.明嘉靖郭勋刻百回本《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史进每ri请王教头点拔,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8.明谢肇制《五杂俎》卷五:「正统己巳之变,招募天下勇士。山东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无人可与为敌,遂应首选。」(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9.朱国祯《涌幢小品》仝,惟第十三为「挝」,当属音同假借。

10.清初褚人获《坚瓠集》:「山西李通善使武艺十八事,计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鞭、锏、挝、殳、叉、把头、绵绳套、椎及白打,共十八种。」

11.清初褚人获《坚瓠集?续集》:「矛、椎、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12.元兵西征时,从各地带回一些兵器,种类繁杂,看来「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艺」之说,是一种统称或概算。

13.成语俗谚中,与兵器有关者:一箭双雕、借刀杀人、回马枪、拖刀计、杀手锏、流星椎、

14.历代名人所使兵器:关公青龙偃月刀、张飞丈八长矛、吕布方天画戟等……

二.出土兵器考证

1.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铜戈、铜戚各一把,是目前出土的最早金属兵器。

2.二里头出土的兵器中,有青铜制的钺、戈,和大批的铜镞。

3.从1928年起,在安阳侯家庄西北岗的殷王墓中,发现了一层带木柄的青铜戈,共有六十九支。还有成捆的青锾矛一层,每捆十支,共七百余支。说明商代的青铜兵器的生产,已经很可观了。种类也相当齐全,计有矢、戈、矛、大矛、短刀、大刀、斤、钺、盔、弓和兵车等。到商代後期,有不少的改进,用途更趋向专门化,以刀为例,就分成砍杀用的大刀,以及修制武器用的小刀等。

4.西周时代,制造青铜兵器的技术,较商代更为提高,1975年bei jing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前1120年)木椁墓,出土五十四件青铜兵器,另有盔、甲、盾等防护具一百四十三件。五十四件青铜兵器中,包含了:戈31、戟9、刀2、钺1、短剑6、匕首1、斧1、矛1。至於其中的銎戈、宽胡斜刃戈、三銎刀、鹰首短剑、马首短剑、带铃匕首,都是首次发现的。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5.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镦,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秦代的剑显得窄、长、薄,刀锋锐利,呈银白se,剑、矛,戟的光泽度很高。

一弓: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枪:长枪、叉枪、火枪、蛇枪、看枪、标枪、线枪、神枪、戟枪、勾镰枪、拒马枪、飞枪。

四刀: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飞刀。

五剑: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钺: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锏:

十三槁:(挝)、骨朵、锤、锥、椎。链子锤(流星锤)、蒜头锤、骨朵锤、卧锤、重锤。

十四棍:双头棍、cao钩棍、狼牙棍、闷棍、脚棍、齐眉棍。

十五叉:

十六耙头:铛钯、钯、扒、省钯、铲、月牙铲、马叉、(省=伤-人)

十七绵绳套索:

十八白打。

十八般兵器详解:

一、弓:

1.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zhong yang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

1963年,山西峙峪遗址发现二万八千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燧石镞头。用很薄的长形石片制成,尖锐周正,已具备镞头的形式。<秋?勾践yin谋外传》:「於是范蠡复进善she者陈音。音,楚人也,……曰:『臣闻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之谓也。於是神农、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黄帝之後,楚有弧父。弧父者,生於楚之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之时,习用弓矢,所she无脱。以其道传於羿,羿传逢蒙,逢蒙传於楚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琴氏乃横弓著臂,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後诸侯可服。琴氏传之楚三侯,所谓句、鄂、章,人号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传至灵王,自称之楚累世,盖以桃弓棘矢而备邻国也。自灵王之,she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臣前人受之於楚,五世於臣矣。臣虽不明其道,惟王试之。……夫she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泪卵,左蹉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翕心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一身异教,岂况雄雌。忑正she持弩之道也。』」

《易?系辞下》:「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世本》:「探作弓,夷、牟作矢。」

《左传》曰:「楚灵王次於乾溪,右尹子革夕,王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僻在荆山,唯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

《初学记?武部?弓》:《韩诗外传》云:「齐景公使人为弓,弓人之妻曰:『此弓者,泰山南乌号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弭,河鱼之胶。四物者,天下之jing材也。』」

《周礼?夏官司马》:「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王弓、弧弓,以she甲革椹质者;夹弓、庾弓,以授she侯鸟兽者;唐弓、大弓,以授学she者。……凡弩,夹、庾利攻守,唐、大利车战野战;凡矢,枉矢、矢利火she,用诸守城车战;杀矢、堠矢,用诸近she田猎。」

周时有王弓、弧弓、夹弓、瘦弓、唐弓、大弓等六种。它们的形制各有特se,用法各自不同,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车战,夹弓、瘦弓用於田野狩猎和弋she飞鸟,唐弓、大弓用於习she。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长和体力,区分为上弓(六尺六寸)、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玉饰。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she者也,去柳叶百步而she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she。」

《孟子》:「逢蒙学she於羿。」《荀子》:「羿、逢门者,善服she。」《史记?龟策列传》:「羿名善she,不如雄渠、逢门。」

《史记?李将军列传》:武帝朝之飞将军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she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逢门she法》二篇、《yin通成she法》十一篇、《李将军she法》三篇、《魏氏she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she法》五卷、《望远连弩she法具》十五篇、《护军she师王贺she书》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共计八种

《魏书?李安世传》: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其妹雍容尤善骑she,百姓为之语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she右she必叠双。」

二、弩: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弩的she程比弓远。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she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she程虽远,但发she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she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於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荀子?xing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she法具》十五篇。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she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she出。(武术论集p164)

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宋神宗熙宁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she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she程远,重量轻的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

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she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

三、枪: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後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後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jing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杨康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毕懋康《军器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烧灼的梨花枪,并说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於长枪之首,发she数丈,敌著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长枪趋於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四、刀:

汉刘熙《释名?释兵》:「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其末曰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环,形似环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饰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埤玉+卑

郭子横《洞冥记》:「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初学记?武部?刀》)

《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

曹丕《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收入《汉魏丛书》中)p747。<秋繁露》:「礼之所兴也,剑之在左,青龙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於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ri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作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唐代渐改为无环的装柄刀,刀在军事上的应用,已超了过剑。

《唐书?杜伏威传》:「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

宋代,承袭三国、两晋、隋、唐之制,传统单刀只一se,刀形笨重,铁刃也宽。其余大刀则广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

明代多仿ri本刀式,作双手握柄砍杀的长刀,可以削断或砍损对手的长兵之柄,。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於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五、剑: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chun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chun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於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初学记?武部?剑》:「其後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吴有干将、镆耶、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诸剑。」

《管子》曰:「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秋?勾践yin谋外传》:「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将北见於王,道逢一翁,自称袁公,问於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於是袁公即执林于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於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yin阳,开门闭户,yin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jing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ri,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彷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yu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其言妙契jing微,深得剑术之要。所谓「门户yin阳」,即斗剑时进退纵横之法。而「内实jing神,外示安仪」,则是描述斗剑时jing神贯注,从容不迫,观变进招的形态。)

金庸更将此段传奇,写进了他的武侠小说《越女剑》中,将剑道的至高境界,作了非常深入的刻划与探讨。

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种。「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xing。而「行剑」则相对显得停顿较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轫xing。同时剑还有长穗、短穗之刀,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优美。尤其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绿水亭杂识四》中说:剑「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之柄,微州目连猷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这里说的「以身为柄」,就是说以身领剑,这是练剑之要。<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最新小说: 我家后山通仙界 重生毒医:世子妃要复仇 影后她只想学习 从精神病院走出的神医 刚继承族长之位,签到无敌修为! 重生豪门之霸宠娇妻 替嫁新娘亿万老公宠上天 山海传说 女婿,让你修仙,没让你倒反天罡 修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