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仅完成了主体龙骨的铺设和约百分之四十的主要结构组装。
舰体表面仍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尚未安装装甲板,暴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管线网络、未完成的结构框架和等待安装的系统模块。
几个关键的武器平台基座空空如也,引擎接口处悬挂着未连接的能源导管。
若要按照原设计完成建造,需要投入相当于重建半个次级锻造厂的庞大资源,这正是一直以来工程停滞的主要原因。
然而对陈瑜而言,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反而提供了难得的改造便利。
这艘船最初的设计定位是凡人操作的探索舰,与机械神甫专用的铸造舰存在根本差异。
他计划对其进行全面重构。
首要的改造是加装完整的铸造模块,即舰载小型煅炉系统。
这套标准配置使得铸造舰能够自主生产从单兵武器到大型机械在内的各类装备,基本满足帝国工业体系下的常规生产需求。
武器系统也将全面升级。
相比帝国海军相对保守的武装配置,机械教的战舰通常配备更强大的武器系统。
以新星炮为例,这种在帝国海军中属于稀有装备的重型武器,在机械教舰队中只能算是标准配置。
其他关键系统如鸟卜仪阵列、虚空盾发生器、盖勒力场和亚空间引擎等,虽然尚未安装,但陈瑜已与监造大贤者达成协议,将全部采用机械教内部供应的高性能版本。
在陈瑜的规划蓝图中,一个位于舰体核心区域的专属实验室被赋予了最高优先级。
这个高度隔绝的科研空间将采用多层防护设计,内外壳体之间填充了防扫描与防渗透的特殊材料。
实验室内部将配备完全独立的能源系统,包括一套专用的等离子反应堆和多重备用电源,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其运转。
独立的生命维持系统、内部通讯网络和数据处理中心将使其成为一个真正自洽的科研堡垒。
这个实验室的核心使命是进行那些不容外界干扰的敏感研究,特别是关于维度传送仪的深度实验。
考虑到实验可能带来的不可预测风险,实验室还设计了紧急隔离协议和多重安全封锁机制。
其结构强度足以承受内部中等规模的爆炸,同时具备将整个实验室单元紧急抛射离舰的能力。
除了这个核心实验室外,整艘战舰的其他空间也被精心规划。
护教军营区将占据舰体中段的三个连续甲板,配备完整的训练设施、武装库和兵营系统。
毗邻的新兵培育设施配备了人造子宫阵列和基因调制设备,能够持续为护教军补充兵员。
装备维护车间则分布在舰体前后关键位置,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各区域的装备维护需求。
站在船坞的观察平台上,陈瑜的伺服颅骨持续扫描着未完工的舰体,将结构强度、空间分布和系统集成的实时数据传送到他的思维核心。
尽管眼前还只是一副巨大的金属骨架,暴露的线缆和未封闭的舱室显得杂乱无章,但在他的逻辑推演中,这艘船已经呈现出清晰的未来图景。
一个集科研、军事与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基地,一个能够跨越维度界限的探索平台。
每一个管道走向、每一处装甲接缝都在他的脑海中精确成型,只待将蓝图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