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确实耐人寻味。(2 / 2)

他提出“分阶段、减规模”,那自己这黜陟使的权力和能做的事,岂不是大打折扣?

李世民未置可否,目光转向一旁一直凝神静听的房玄龄。

“玄龄,你素来老成谋国,精于庶务,你看呢?”

房玄龄清癯的面容上带着一丝倦色,那是常年操劳国事留下的印记。

他捋了捋颔下长须,沉吟片刻,方才开口,声音不高,却极有条理。

“陛下,长孙司徒所言,确是老成持重之言。国库空虚,乃眼前实情。”

“臣补充一点,不仅是今岁,若参照往年收支,未来两三年内,国库岁入,若无大的变故,也仅能勉强维持现有各项开支,并略有结余以备不时之需。”

“若骤然增加西州如此巨额之长期投入,则必然要挤压其他方面的用度,或……需加征赋税。”

他提到加征赋税时,语气格外沉重。

贞观以来,君臣皆以隋炀帝横征暴敛以致亡国为鉴,对此事极为敏感谨慎。

他看向崔敦礼,目光中带着询问。

“崔黜陟使条陈中,对徙民来源、屯田选址、水利修缮皆有规划,颇为详实,足见用心。”

“然,其中对于钱粮使用之效验,可能确保?”

“譬如,授田减税之策,固然能吸引良家子前往,然十年内赋税减半,意味着西州本身至少在十年内,非但不能反哺朝廷,反而需要朝廷持续投入。”

“其间若遇灾荒、或边衅,耗费更巨。”

“此长远负担,朝廷可能承受?其产出之效,何时方能显现?”

房玄龄的问题,比长孙无忌更为具体,直接指向了投资回报率和风险。

他并非反对,而是以宰相的职责,在审视这项庞大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投入可以,但你要让我看到明确的、可期的回报,以及应对风险的预案。

否则,如此巨大的持续支出,朝廷负担不起。

崔敦礼额角微微见汗。

他准备的更多是具体事务的规划,对于这等宏观的、涉及整个国家财政盘子的考量,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他只能硬着头皮。

“房相所虑极是。臣之愚见,可先集中于一两处水土丰饶之地,集中钱粮,打造示范,若见成效,再行推广。”

“期间,亦可鼓励徙民与西域胡商以物易物,或能稍减朝廷钱粮压力……”

这话说出来,他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

十数年持续的投入,中间变数太多,谁能保证?

李世民的目光又转向一直沉默的高士廉。

“士廉,你亦说说。”

高士廉年纪稍长,神色更为持重。

他缓缓道:“老臣附议长孙公、房相之言。”

“钱粮乃国之命脉,不可不慎。”

“老臣另有一虑,西州开发,需大量人力。除罪囚外,招募良家子,固然是好,然关中人众地狭,若迁徙过甚,是否会影响关中根本?”

“且长途跋涉,沿途消耗,安置成本,皆需计入。”

“再者,如长孙公所言,若中原腹地再有灾荒,朝廷却将大量钱粮投于边陲,恐……舆情不利,易生怨望。”

高士廉从人力资源分配和民心的角度,又添了一层忧虑。

他所言舆情不利,更是隐隐指向可能因此事引发的朝野非议。

尤其是若太子或其对立面借此生事,更是麻烦。

最新小说: 入狱三年,归来仍是大佬! 铅笔根须的悄悄话 我在襄阳那些年 落榜后,我成贵妃面首,权倾天下 下山后,漂亮姐姐蠢蠢欲动 拳之下 继弟要灭了全村怎么办 恶毒女修娇又软,反派大佬顶不住 赤火 三角洲:我鸡哥,开局监禁麦晓雯